行业干货|智能驾驶中常见的数据标注—4D标注
2025-07-25发布
4D标注是在3D空间维度的基础上,增加了时序这一关键维度。它不再局限于单帧数据的静态标注,而是针对连续的三维数据序列(如激光雷达动态点云、多帧立体图像),记录目标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三维位置、形态、运动状态等信息,并建立时间与空间的关联。
简单来说,3D 标注回答了某个时刻物体在哪里、是什么样子,而4D标注则能回答物体从哪里来、现在在哪里、将要到哪里去。它通过连续的时空数据,为智能驾驶系统构建了一个 动态的立体世界,让系统能像人类一样,在感知空间的同时,理解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规律。
4D标注的类型围绕时空关联展开,重点标注动态目标的时序变化和场景的时序逻辑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
1、动态目标时序轨迹标注
针对车辆、行人、骑行者等移动目标,4D标注会在连续的时间序列(如每秒30帧的动态点云)中,逐帧标记目标的3D边界框,并通过唯一ID将不同帧中的同一目标关联起来,形成完整的运动轨迹。标注内容包括:
每帧中目标的3D位置(x、y、z 坐标)、尺寸(长、宽、高)、朝向角;
目标在时间轴上的速度(如每秒移动 5 米)、加速度(如减速时的负加速度);
目标的运动状态变化(如从直行→转弯→停车的状态切换时间点)。
这种标注就像给每个动态目标装上了时空追踪器。系统通过学习,能实时更新目标的运动参数,例如当检测到前方车辆的轨迹在10秒内从直线变为曲线,且转向角持续增大,即可判断其即将驶入弯道,从而提前调整车速。
2、交通事件时序标注
交通事件(如追尾事故、闯红灯、车辆加塞)往往是多帧数据共同构成的时序过程,4D 标注会对这类事件的时间节点和空间变化进行标注。例如,对于加塞事件,标注会包括:
事件起始帧(t0):加塞车辆开始偏离原车道;
发展帧(t1-t3):加塞车辆逐步切入目标车道,与被加塞车辆的距离从 5 米缩小到 1 米;
结束帧(t4):加塞车辆完全进入目标车道,事件结束;
关键空间变化:两车间的相对位置、车道线的跨越状态等。
这类标注能让系统理解交通事件的来龙去脉,例如通过学习大量加塞事件的时序数据,系统能总结出加塞车辆通常在 t1 时刻打转向灯的规律,从而在实际行驶中提前识别潜在的加塞风险。
3、动态环境时序分割标注
除了目标物体,道路环境本身也可能随时间变化(如临时施工区域的围栏移动、路面积水范围扩大)。动态环境时序分割标注会针对这类变化,在连续帧中标记环境元素的空间范围随时间的演变。例如,对于雨天路面积水场景,标注会记录:
t0 时刻:积水仅覆盖车道右侧 1/3 区域;
t5 时刻:积水扩大至覆盖整个车道;
每个时刻积水区域的 3D 边界(如长度、宽度、深度变化)。
这让系统能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,例如当检测到积水区域在 5 分钟内持续扩大,系统能预判前方道路可能即将无法通行,从而提前规划绕行路线。
4、多目标交互时序标注
在交通场景中,多个动态目标的交互(如车辆与行人避让、车与车会车)是复杂但关键的环节。多目标交互时序标注会记录不同目标在时间维度上的互动关系,包括:
交互起始时间:如行人进入车辆的行驶路径(t0);
交互过程:车辆开始减速(t1)、行人加快通过(t2)、车辆停止等待(t3);
交互结束:行人离开路径(t4)、车辆恢复行驶(t5);
目标间的相对运动参数:如车辆减速时与行人的距离变化、相对速度等。
通过这类标注,系统能学习人机交互车车交互的规则。例如,当检测到行人停下等待车辆通过时,系统能理解这是一种让行信号,从而安全通过;反之,当行人加速冲向车道时,系统能判断行人希望车辆避让,进而停车等待。
结语
从2D的平面标注,到3D的立体感知,再到4D的时空融合,智能驾驶的数据标注始终朝着“更贴近人类认知方式”的方向进化。4D标注通过引入时间维度,让系统不仅能 “看懂” 静态的空间,更能读懂动态的时序变化,这为智能驾驶从“L2 级辅助”向“L4 级完全自动驾驶”跨越提供了核心的数据支撑。
未来,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升级(如更高帧率的激光雷达)和标注算法的优化,4D 标注将能捕捉更精细的时空细节(如毫米级的位置变化、毫秒级的反应时间)。当智能驾驶系统能像人类一样,在感知空间的同时理解时间的流动,“零事故”的自动驾驶愿景,或许将离我们更近一步。